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在吴孟超九十多年的人生历程里,有太多值得记取和呈现的华彩篇章。
由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与上海电影集团联合摄制的十九大献礼影片之一《我是医生》,却突破了以往英模人物传记片的常规套路,展现给观众一个既严肃敬业、又幽默可爱的大医形象。在刚刚揭晓的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是医生》榜上有名。
该片导演谢鸣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说:“除了充分表现吴老的成绩,影片怎么让观众喜欢上这个人物,跟我们一样去爱这个人物,这是最关键的。”
吴孟超名字就是个大IP
影片《我是医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创作而成。在吴孟超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医大家的情怀:一方面,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超过18000台;同时,他又带领学生在医学发展前沿开展细胞免疫疗法研究,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95岁的吴孟超至今仍工作在医疗前线,“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影片传递出来的我国医者的仁心仁术,在多场点映中感动了无数观众。
《我是医生》制片人袁孝民说:“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遇到贵人,当然最大的贵人就是吴孟超院士。吴孟超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个很大的IP。他今年都95岁了,还坚持奋斗在手术台上,努力实践自己背每一个病人过河的诺言。一提起这个名字,就让人想到一种精神。他不仅是一个医生,也是一个特别有精神的人。”
寻找到一个新的角度
据悉,上影从1950年代就开始接触吴孟超,在决定拍摄这部影片之前,市面上已经有表现吴孟超事迹的话剧、纪录片、科教片以及多部传记,这就要求创作人员必须寻找一个新的角度。袁孝民特别表示:“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就想到了,太精深的医学内容观众也不懂,2015年下生活,我们抓住了当时国际上刚刚有的成果、也是吴老一直在布局的细胞治疗法,这样就有了落点,时间和节点都刚刚好。”
除了众所周知的工作、成就,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表现人物?《我是医生》进行了更加人性化、个人化的创作尝试。谢鸣晓说:“所有接触过吴老的人都喜欢这个老头儿,他真的非常有魅力。那么除了表现他的成绩之外,怎么让观众喜欢这个人物,跟我们一样去爱这个人物,这是一个最关键的东西。我觉得吴老有一个特质,他非常豁达,什么大场面都已经经历过了,同时又非常幽默。在这两个方面,我们的主演赵有亮老师和他有共通之处,可以说是无缝衔接。”
采访中近距离观看手术
为了拍好《我是医生》,包括主演赵有亮在内的剧组成员,都做了大量下生活的工作。导演谢鸣晓回顾说,“当吴老坚持亲自给女儿做手术的时候,很多人说您是不是请个专家来,因为吴老女儿是肠癌肝转移,而吴老的长项是肝癌,吴老说了一句‘我回去翻翻书就行了’,这句话是一位医生的自信,同时也是一种幽默,非常可爱,我们就给用到影片中去了。如果一个人物不能表现出足够的亲和力,观众是不会喜欢的。”
袁孝民介绍说,摄制组全体人员在采访吴老的过程中,近距离观看了他的手术。吴老严肃认真的精神,也被贯穿到整个拍摄过程中。现在从市场的反馈来看,有不少医生从专业角度称赞这部影片是“目前看过的没有任何医疗瑕疵的医疗电影”,可以说影片经得起医生挑剔的眼光。“影片并没有刻意煽情或拔高,但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所以这部影片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欢迎,吴老本人、他的亲属、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了之后也都非常感动。”
本文摘自:新闻晨报
|